115文学 其他类型 胤祚今天气死康熙了吗(清穿基建)

阿哥们:!!!

分析得很好,下次别再分析了。

但是这话听起来再扎心,也是不可辩驳的事实——胤祚和太皇太后都不会回京城过年了。

父子几个面面相觑,齐齐叹气,真拿他们没辙。

没办法,不肯回来就不回来吧,他们努力一把,争取早日把火车、电话铺遍大清的各个角落,好和胤祚时时刻刻保持联系。

万一哪天他想回来了,坐上火车就能立即回来,也能方便一点。

而胤祚的旅行还在继续。

他见到了自然的山川瀑布、迷雾森林等美景,见到了长江黄河两域建起来的雄伟堤坝,见到了家园被毁后的百姓如何团结一致重新建设,也见到了偏远地区百姓们的生活疾苦。

很多地方的百姓辛辛苦苦一整年,除去交农业税的部分,一家人吃用都不太够,小孩子饿得面黄肌瘦,脑袋大身子细,还要肩负家里的活计。

胤祚下面还有那么多弟弟妹妹,实在见不得孩子这么惨。

他的积蓄再多,也比不过贫穷百姓的人数多,能接济得了一时却接济不了一世,只能想一个能让当地百姓靠自己的双手富裕起来的办法。

他想过寻找当地特产,在这里开店,召集人手做工发薪酬。

这也是他过去常用的办法,只要找到合适的人才打理生意就行,挺方便的。

……就是又得去老父亲那挖墙角了。

也不知道他愿不愿意给。

胤祚把这想法和康熙、兄弟们一说,正想可怜巴巴地要人才,结果大家听完后都不同意。

康熙:“你先前这么做行得通,不代表现在也行。”

太子:“你把所有风险转嫁到自己身上,是不是还得出钱修路?能修一条两条,能修千条万条吗?大清幅员辽阔,穷苦地区不止一处两处,这办法不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。”

三阿哥:“六弟,不要养成他们凡事靠他人的惰型。”

没办法凭一己之力拉动当地经济发展,胤祚只能另寻他路。

寻找特产和做生意的这个方向本身没什么问题,前世就有很多助农、扶贫行动,都挺有成效的,有问题的是他的实施方式。

父子几个讨论再三,敲定一个比较费时费力,但要真的能够成功,可以惠及几代人的办法。

胤祚去当地县衙亮出身份,县令已经收到六阿哥会来的消息,据上面透露,是要在当地做生意。

这要是做好了,就是政绩,升官发财指日可待!县令激动得全权配合。

刚开始的几个月不算顺利,胤祚在走遍各处查看情况的同时,频繁地和各处的农家子弟与研究所的人交流,勘地形、查气候、测温度、测湿度。

当地有矿产的就挖矿,能种茶树、果树、药材的就扩大种植,能搞梯田的就开垦起来,因地制宜,因时制宜。

最要紧的还是修路。

要想富,先修路,不论是矿产还是茶叶药材,都得运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